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
编制供给机制
文/本刊编辑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的重要部署,对有效应对人口发展趋势、促进教育公平、增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和可及性具有重要意义。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变量,与教育事业发展密切相关,其规模与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教育编制供需形势的变化。机构编制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编制供给机制,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科学研判精准预测。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学龄人口的总体规模和区域分布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势必对编制需求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学龄人口变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与老龄化叠加带来的新挑战,我们要提前应对、前瞻谋划,深入研判人口规模变化对教育领域人员编制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现代数字技术,建立人口变化模型、学龄人口预测模型和编制资源供需模型,科学预测不同区域中长期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以及在校生规模,为精准配置教职工编制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紧扣学龄人口预测趋势“靶向”施策,创新基本公共教育编制统筹调配机制,推动教育编制管理从短期“相机决策”向中长期“未雨绸缪”转换,确保把教职工编制规模始终控制在合理、可持续的范围内。统筹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均衡合理制定编班计划,避免因学龄人口变化导致的校舍资源闲置和资源冗余。创新编制管理方式,推动教职工编制资源跨区域跨学段跨层级统筹,不断提高编制使用绩效,实现教师 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建立健全城乡教师编制周转制度,盘活现有编制存量,着力构建“严控总量、统筹调配、有增有减、动态平衡”的编制供给新体系。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探索“一县一策”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破解“有编闲置”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健全完善配套机制。健全完善部门间协同机制,定期共享学校布局调整及教师招聘、城乡人口流动及户籍变化、适龄儿童数量等关键 数据,及时调整教育政策。健全完善师资流转机制,推行用编计划调控、招收“多学段”教师等措施,优化教职工配备结构,均衡配置基础教育力量。健全完善教师队伍选拔培养机制,聚焦基层教师年龄老化、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探索实施招聘编外“特聘制”“银龄”教师等办法,有效充实师资力量。健全完善教师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中小学校经费补助方式,鼓励保障基本、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形成干事激励导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